本月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外长会议上,外交部部长杨洁篪表示,中日韩应推进更深层次务实合作,要尽快签署三国投资协议,尽早启动自贸区谈判,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除了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机制等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进程,开展“10+3”和中日韩合作对话之外,近些年,又在参与双边FTA(自由贸易协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签署了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加入了曼谷协议,当前,自贸区已经成为中方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渠道、新平台。
双边FTA和多边贸易体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贸易自由化,但由于所推动的层面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从某个角度来说,双边FTA是追求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阶段性选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全球贸易自由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尽管各国由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差异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家贸易利益,但在WTO的积极推动和各成员的努力配合下,从双边FTA走向多边贸易体制的道路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通过参与双边FTA,尤其是自由贸易安排,一方面可以使中国的产品以更加优惠的贸易条件进入对方市场,从而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需要相互开放更多的领域,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旅游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参与双边FTA还可以使中国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自己产业的比较优势,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发挥产业优势增强整体实力
在另一方面,参加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议将对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能会对国内产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由于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议所涉及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一般要快于WTO,一旦参加,中国的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行动就必须同时执行不同的时间表,这无疑会增加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
因此,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要求政府制订出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经济政策,而且还要注意防范区域经济一体化甚至全球化的经济风险,并且要提高监管能力。在此进程中,中国可将优势产品投资到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内生产,绕开贸易壁垒,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减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