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曾刚:放松对金融机构准入限制
2012-05-04 15:24: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sam 阅读次数:742

  最近几个月,国内有关推进金融改革的各种讨论逐渐升温,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推出,更是将这些讨论推向了具体实施层面,一时间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在一些人看来,这样一个试点恰逢其时,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未来的市场化进程将显著加快;但也有观点认为,试点方案所涉及的政策大多颁行多年、了无新意,一些重要提议(如利率市场化)并未纳入。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所偏颇。在我们来看,温州改革试点能否为整体金融改革探索出一条道路,可能并不在于其具体内容如何,而在于其能否在可操作范围内将试点与金融改革大方向契合起来。

  金融改革的大方向

  粗略来说,我国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放松金融管制。与发生金融危机的欧美国家不同,我国未来金融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仍在于放松管制,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在我们看来,短期内,管制放松的重点并不在于利率、汇率等价格的市场化,而在于市场准入和数量管制(信贷增长)的放松。要知道,在数量受到严格控制情况下形成的市场价格必然是扭曲的,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重要,其仍是金融改革要坚持的长期方向。

  其次,修正金融体系失衡。结构失衡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所在,也是未来金融改革需要努力的方向。一般说来,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应该对应多元化的金融供给,方能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集中了全社会绝大部分的储蓄并提供了主要的融资支持。

  由于行业特殊性,银行在各国都受到比较严格的监管,风险规避是银行融资普遍特征。在2008年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银行监管得到进一步强化,对银行规避风险的要求在进一步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味要求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累积出美国式“次贷”风险。在我们看来,在推动成立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的是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特别是高风险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这才是修正金融体系结构失衡的关键所在。

  第三,确立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则。建立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未来金融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石。从功能观来看,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不只在于融通资金,也包括管理和分散风险。这意味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民间借贷还是银行贷款)发生,金融业务的风险都始终存在。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并不在于把风险减到零,而是把风险、收益等要素按照确定的规则,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基本规则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实践中,金融市场主体对自身权责认识不清,相互之间的杯葛时有发生。而政府出于对风险的高度担忧,以及对各类风险处置过程(也包括民间借贷案件)的频繁介入,成为了金融风险事实上的兜底者,又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市场主体权责不清的现状。这种“死循环”,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则,不但无助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反而会引发市场参与者的道德风险,是阻碍金融市场化改革最大的障碍。

  建立有效金融市场规则

  对于刚刚上路的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我们所抱有的合理期望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允许民营资本更多地参与新银行机构的发起或参股现有银行,推动银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优化。这一方面可以促进竞争,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真切地观察,民营资本介入甚至控制银行运行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今后全国范围内的改革积累必要经验。

  第二,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特别是高风险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除新设金融机构之外,应特别重视多种类型金融手段的协调发展,以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为目标来优化金融结构。

  但需要强调一点,金融只是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不能高估其作用。如果相关的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没有大的调整,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得不到根本性改观,过分强调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不过是为这一群体扩大负债杠杆提供了一次便利。风险隐患或有之,且未必能有合意的成果。

  第三,也是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在改革试点过程中,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金融市场规则。理清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边界,真正形成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权责承担机制。就短期来看,重点应在于探索政府在金融风险承担上的退出机制,以及更合理的金融风险处置流程。

  总之,作为对未来整体金融改革道路的一个探索,温州金融改革试验的重点不应再简单沿用传统思路,如果我们仍然坚持由政府主导和完全掌控,仍然用新设机构数量多少、金融机构盈利水平高低、不良贷款有无“双降”或有无出现重大风险事件作为评价温州金融试点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么,这样的试验从一开始就已失去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