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王建:明年底前经济下行趋势不会改变
2012-06-21 13:48:5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sam 阅读次数:741

  5月工业增速从4月的9.3%回升至9.6%,因此有些观点认为经济将“二季度触底,三季度反弹”。三季度真的是中国经济本轮下行趋势的“大底”吗?恐怕未必。笔者认为,明年底前中国经济下行趋势不会改变。

  内部因素决定经济下行趋势

  笔者在2005年7月说过,中国经济下行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原因是国内的生产过剩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这种“内外需紧缩双碰头”的出现,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不断下行趋势,甚至爆发危机,而走出低谷的主要措施只有城市化。这个判断现在看是没有错的。因为经济下行趋势实际是始于2007年下半年,当时虽然爆发了美国次债危机,但这场大危机对世界乃至中国经济影响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体现出来,中国上一轮经济增长峰值出现在2007年二季度,当季的GDP增长率是14.9%,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超过12%的季度增长率。2008年四季度由于外部危机的影响,还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低于7%的增长率。2009年由于出台了“四万亿投资”和“十万亿贷款”的刺激措施,中国经济在当年和次年获得了暂时增长动力,2009、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又回到9%以上。但是,由于去年以来没有新的刺激措施出台,而旧的措施对增长的刺激能力已经消失,所以经济增长又掉头向下,到今年一季度折年率已低于7.5%。

  由此可见,如果从2007年开始算,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已经是连续5年下行。2009-2010年的增长率回升,并不是内生性动力推动的,而是政府大力度宏观刺激政策推动,所以一旦来自政府的推动力放松,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增长下行趋势就又会复归。

  什么是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大趋势的内部因素?那就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国内储蓄和投资过度而消费严重不足,形成了典型的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在新全球化急剧推进时代,巨大的外需可以全部吸纳过剩产能,但是次债危机爆发导致外需显著萎缩,过剩就成为压抑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5月份的工业生产数据看,几种重要工业品的日均产量与去年高峰相比,或者是显著下降,或者几乎停止了增长。比如,与去年6-11月出现的产量高峰相比,汽车产量下降3%,其中轿车是负增长10%;乙烯负增长7%;原油是负增长2.4%;十种有色金属负增长6%;发电量负增长8%;只有水泥和钢材(4128,-15.00,-0.36%)是正增长,前者0.3%,后者0.4%。这些数据都说明,经济增长的停滞与倒退已经十分严重了,而且目前并不是底,而是会继续衰退。

  刺激政策有效程度下降

  那么近期出台的政府刺激政策是否还会像上次那样有效?我看不会,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目前的过剩矛盾更加严重,制约着出台更多的投资刺激措施。在2009年出台“四万亿投资”刺激政策时,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实际已经很严重。投资虽然是需求,但不是最终需求,而是迟早要变成供给的需求,所以增加投资对总量平衡的最终影响不是增加了总需求,而是增加了总供给。这不是在说理论,而是严峻的现实。比如今年前5个月投资同比增长率为20.2%,但新增固定资产的增长率高达26.3%,说明2009年增加的投资到现在又进入一个产能释放高峰。这就是为什么钢铁行业在今年以来,会出现罕见的全行业大幅度亏损,也是湛江钢铁项目获批会引来那么多社会指责的原因。但是不批钢铁这样的大项目,又到哪去找数百乃至上千亿元的投资项目?那些环保和新兴产业的项目,成百上千个也不如上一个湛江钢铁项目所需要的投资多。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要实现“保8”,考虑到出口与消费需求的减少,今年的“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就必须从去年的63万亿元至少增加到76万亿元,但是按目前的情况只能有73万亿元。须知去年就是增加了13万亿元投资,还是在出口和消费都比今年形势好的情况才勉强“保9”,所以今年需要增加的投资需求是以数万亿元计的,少了根本不顶事,但是当前过剩又已经很严重,投资就是想加也加不上去,这就是目前经济运行的大矛盾。

  第二,目前的国际环境不一样。2009年不仅有中国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全球政府和央行也在实施大规模救市计划。若不是随发达国家的经济回升使中国外需显著恢复,仅靠中国政府的救市措施不可能出现2009-2010年的回升势头。

  然而现在的情况很不一样。欧债危机使欧洲各国在衰退的泥沼中非但拔不出脚,反而越陷越深,并且即使欧债危机迫使欧洲各国最终走上了政治整合的道路,也必然是德国式的“平衡财政模式”。这就意味着欧洲今后会在宏观需求紧缩中停留相当长的时间,意味着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可能还会下降,至少是增长停滞。2007年以来,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出口目的地,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对欧出口急剧萎缩,是引起中国出口严重下滑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的问题都被藏到了桌子下面,使我们不能直观感觉到美国问题的严重性。美国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次债危机给美国金融机构造成的巨额金融烂账,到目前也没有真正消化,去年8月突然爆发的股灾就是一个例证,去年10月突然发生的美国历史上第五大金融倒闭案——“曼氏”金融公司倒台又是一个例证,今年发生的摩根大通衍生品巨亏是第三个例证,这说明美国不出问题则罢,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

  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的报告,到去年底包括摩根大通、高盛、花旗、富国、美银等在内的美国五大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品仍高达226万亿美元之巨。然而,摩根大通持有的70万亿美元衍生品却只对应着1360亿美元风险资本;高盛更甚,持有40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却只有190亿美元的对应资本。两家金融机构衍生品的杠杆比率,前者高达516倍,后者高达2295倍!这两家金融机构在衍生品交易中只要亏掉0.04-0.2%就会亏光本金,这就是为什么坐拥1.8万亿美元总资产的摩根大通,却会被20亿美元的亏损而撼动。

  所以,美国经济与金融至今仍坐在火药桶上,不知何时会爆炸。而在金融有毒资产这个火药桶被彻底搬开之前,美国经济随时会显露出新危机。次债危机爆发在7月,去年美国股灾也是爆发在7月下旬,所以今年7月又是一个观察点,看美国经济到底会出怎样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美国真正解决好巨额有毒金融资产出路之前,美国的需求不可能恢复正常。

  次债危机已经爆发了5年,我看未来5年发达经济体走不出这场危机是大概率事件,这就决定中国经济要保持住一个较高的增长率,只能靠自己打开内需,而不能寄托于外需。

  第三,有人认为经济减速后,只要政府肯放松银根多给企业贷款,并配合“结构减税”政策,即对中小企业减轻税负,就可以恢复增长动力。我看不见得。因为放松银根与减税都是作用于刺激供给方面,而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供给少了,而是需求严重不足,没有需求,什么都过剩,企业投什么亏什么,哪有企业愿意贷款。自今年初以来,政府就在逐步放松银根,但贷款增长却未见显著增加,就是因为主要用于投资的中长期贷款需求严重萎缩。

  新千年以来,中长期贷款比重逐步上升到70%以上,有时甚至高达80%,今年以来却骤然猛跌到30%以下,是导致贷款增长有限的根本原因。从5月货币增长率看,虽然M2又回到了13%以上的水平,但是反映交易需求的M1增长率仍在4%以下,这说明在最终需求没有增长的背景下,放松银根的结果只能是使交易货币向定期存款转变,而不可能发挥出启动经济的效果。

  生产过剩的结果是压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减税的确可以刺激企业增加生产,而问题在于,如果企业利润减幅过甚,国家财政又怎能补得了?新千年以来的十年,中国企业利润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2.9%,去年却只有2.8%,连前十年的零头都不到。今年前4个月该指标下降了1.6%,其中4月下降了2.2%。试想如果没有年均22.9%的利润增长率,又怎能引出过去十年年均23.8%的年均投资增长率?而财政又怎么可能给企业减出20%的利润空间?更何况财政是分配工具,不是生产工具,财政能减收的只能是企业自己创造的利润,若企业利润没有了,财政对企业也无利可让。今年5月份扣除临时因素后,税收只增长4%,其中企业所得税只增长0.3%,按这个趋势很快就会转入企业所得税负增长。

  也有人说,在上次救市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次还可以让地方政府打先锋。应当承认,地方政府的确有极大的投资冲动,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还是传统体制的“软预算约束”。但是与上次相比,目前地方政府所处的情况也很不同,主要是负债能力的不同。上次地方政府在上项目中,通过运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用了很多银行贷款,尤其是发行地方债,负债总额也从3万亿元猛增到超过10万亿元。但是今、明、后三年是地方政府的还债高峰,从一些来自各地的报道看,今年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在借新债、还旧债,能够扩张的投资空间因此受到限制。

  所以综合看,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已经很难推出“新四万亿”了,即使推出了也不会有上次的效果。

  虽然屡次提醒经济下行有些“逆耳”,但经济形势不好是客观趋势,人的认识与客观相符总是好事,不是坏事。我最近曾听任志强说,“目前陷入困境的房企,都是前两年错判形势进行盲目扩张造成的”,在钢铁、建材、家电、汽车等许多领域都能听到这种说法。所以,还是要为经济继续下行做好准备,才能更主动些。如果从全球看,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5%,美、日、欧的经济肯定已经是严重负增长。展望未来十年,除了中国经济有能力从低谷中走出来,并凭借城市化和体制改革,重新恢复9%以上的高增长,而其他各国,不管是发达国家、“金砖国家”,还是其他发展中经济体,都没有强劲的外需与内需能引领他们走出经济低谷。因此,还是要尽快转入根本性调整与改革的轨道,才能引领中国经济真正触底反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