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或将真正崛起成为下一个深圳特区 |
2009-06-03 15:57:4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gosense 阅读次数:1767
|
|
5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及其特色发展方向。改革开放至今,中央政府在区域规划中确定了一系列试验区,除了深圳与浦东取得了巨大成就外,实践得相对较好一些的似乎就只剩下了滨海新区,振兴老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株潭一体化等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海西经济区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在两岸经济区的重要性被推前而且被修正得更全面、更宏观的节点,这一区域规划在经济战略与政治战略两个层面,都具极为特殊的意义。正是这种意义,或可使海西真正成为下一个深圳或浦东。
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都做了部署……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在福建省考察时,强调了海西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海西已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海西战略也逐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
《意见》为海峡西岸的发展制订了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等多个目标。虽然这些目标的覆盖范围广泛、内容宏大,但仍然能够清晰的看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家将加大力度促进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这一切的目标均依附着经济发展这一核心目标。
海西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是福建提出并实施建设海西经济区战略构想的第五个年头。在“海西五岁”之时,国务院原则通过上述意见,表明海西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凸显了海西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海峡两岸经济不同于珠三角一体化布局,它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布局,也是当前对台政策的核心板块。有关两峡两岸经济区,它在2000年后即开始在福建被提出,最初是福建省发展地方经济的省级计划。
“海西”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这一定位,不仅着眼于福建的客观地缘优势,也改变了福建过去固步于“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开始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线,肩负起更多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福建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对台交往的优势可谓福建最大的优势。从30多年前利用台资、侨资起步发展经济,再到今天强调“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处于对台交流合作的多重历史机遇交汇点上,“对台优势”应时顺势地获得了更多的实质性内容和可作为空间。
在200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57名全国人大代表在时任福建省副省长黄小晶领衔下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此举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此后,中央领导纷纷去福建考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海峡西岸”写入其中,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得到中央的认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