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马涛:稳增长政策应遵循三项原则
2012-07-20 09:11:4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sam 阅读次数:698

  不可否认,当前市场面临很大的通缩压力。但是说已经发生通缩是不负责任的,这会引起市场的恐慌,反而会加速通缩的到来。应该说,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的,并非过度放缓。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为7.5%,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为8.1%,二季度可能会继续回落“破8”。但是,总体来看,没有必要对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过度悲观,仍然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

  多重原因致经济放缓

  本轮经济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既有周期性需求收缩的影响,也隐含着结构性因素和潜在增长率变化的作用。因此,不可将本轮经济增速放缓完全归因于短期需求波动,否则会误导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尽管如此,在GDP增幅连续6个季度下滑,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分别创下29个月及32个月新低的情况下,经济数据对市场信心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目前仍然看不到经济下行趋势得到控制的希望,就会严重影响市场预期。

  上半年,PPI同比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3%。出厂价格跌幅超过购进价格的现状显示,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企业,需求回落的影响已经不再只是成本改善的良性效应,而呈现更多的负面效果。钢铁、煤炭、电解铝等大宗商品价格“跌跌不休”,这些行业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煤炭更是因此被认为结束了“黄金十年”。市场有理由担忧生产领域的通缩风险会逐步影响到消费领域,因此确实有必要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加以关注。

  稳增长要讲究力度恰当

  经济学有句话叫“通缩比通胀更可怕”。我国正在由高速度的发展方式向高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不管是总需求不足还是局部供给过剩,都不利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今年以来,中央通过两次降准、两次降息,以及加快新建设项目获批速度等措施,并没有实质上提振内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出口增速等多项指标都降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目前中国经济中的通胀压力已经释放,6月份CPI涨幅较上月有明显回落,按此趋势,7月份CPI可能会回落到2%以下,物价的超预期回落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阶段性、局部性预调微调提供了更大空间。当前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增长”,创造有效的经济需求,防止经济急剧下行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过大冲击。

  按照惯例,每年7月份中央要为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而今这一时间窗口已经打开。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既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调有可能被修正。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国内可能很快有一系列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在投资、减税、货币、消费等多个领域,都可能会有不小的政策变化。但是仅仅靠短期刺激政策,不可能解决结构性矛盾和潜在增长率下降问题,如果过度加大政策力度把经济增速拉起来,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就会进一步加剧。

  宏观经济政策定调三点原则

  在对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时,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则必须加以把握:

  第一,“稳增长”不是“保增长”,宏观调控不宜转向过猛。“稳增长”主要强调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适度控制经济失速的风险,防范经济过度下滑。相对于“保增长”的急切,稳增长要相对缓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和强度都不会过猛。这也意味着政府不会像以往那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对经济下滑,而是会进一步加大政策预调微调力度,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宏观经济政策的大幅摇摆,都会让市场无所适从,即使短期内政策有效,长期内也会严重削弱市场对政府的信心。

  第二,“稳增长”不能走老路,不可透支未来,留下后遗症。稳增长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扩大内需,确保总需求动力不减。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稳定投资增长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条件。但是,必须摆脱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拉动的方式,要加大在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投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在实施较为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开辟更大的实体经济需求增长空间,尤其是启动重大终端商品需求,以此带动投资需求与生产需求,使整体经济活跃起来。

  第三,“稳增长”要处理好与调结构的关系,不可废彼立此。在增速下滑的情况下要坚持结构调整,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的同时,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避免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果过度追求增长速度,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失衡,就会加大物价上涨压力,结构调整目标也很难得以实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