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马光远:房地产调控的“臭鱼效应”
2012-07-20 09:12: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sam 阅读次数:690

  除非把臭鱼从猫的身边拿走,否则,让一大群猫看着眼前的臭鱼不去吃,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目前房地产调控出现的尴尬现象,恰恰就是这种臭鱼效应的真实体现:一方面,不断地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另一方面,却听任地方政府不断在房地产政策上进行微调(就是小动作)。而6月份的两次降息,则将这种“臭鱼”信号发挥至极致,于是,在宏观经济持续下滑,房地产政策并没有实质松动的情况下,忍耐许久的那些猫终于忍不住出手了。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统计数据,则数字化生动地描述了这种臭鱼效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房价的变动的数据,从同比看,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和5月份的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区别,80%以上的城市房价依旧在下跌。但如果从6月份的环比数据看,却让人真的大吃一惊:新房由5月份只有6个城市上涨飙升为25个城市上涨;二手房由5月份18个城市上涨蹿升为31个城市上涨,而就在两次降息前的前5个月,从新房的环比价格看,1月份没有一个城市上涨,2月份有4个,3月份有8个,4月份3个,5月份有6个,前5月新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数量之和只有21个,而6月份一个月环比上涨的城市就有25个。

  按照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马晓明的解释,6月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属于“特殊现象”,他认为房价上涨的原因有三:一是利率下调,购房成本下降,购房人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部分人的购房意愿增强;二是随着前期累积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有所释放,特别是市场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出现一些变化,担心房价反弹;三是部分楼盘在以价换量获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后,取消折扣优惠,甚至调高价格。但是,很显然,这三个原因,只是表面因素。在宏观经济持续下滑和比较困难的大背景下,购房者逆势选择,入市购房,这在很多国家都不会出现,就此而言,这真的属于“特殊现象”。而且,事实上,这种“特殊现象”在7月份继续火爆,包括北京在内的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7月份继续看好。根据北京住建委发布的网签数据统计显示,7月上半月,北京二手房住宅成交量为6836套,比6月上半月上涨11.2%,与去年7月上半月相比大涨80.8%。新房方面,7月上半月新建住宅签约6597套,比上月同期上涨49.1%,比去年同期上涨37%,全市可售住房由之前的12.4万套下调至9.1万套。与此同时,北京7月10日再现“地王”,海淀万柳一块面积3.9万平方米的土地,以26.3亿元的最高上限价格成交。该地块楼面地价达到了4.29万元/平方米,刷新了全国住宅单价地王纪录。

  这样,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持续低迷,另一方面,在降息等稳增长政策的强烈刺激下,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根据数字100的调查,当前有买房意愿的人达到了40%以上,而不打算买房的人的比例却只有20%,就此而言,房价上涨的预期这块臭鱼,另购房者再次选择放弃对政策的信任而果断入市了。很显然,这是一种恐慌性的购买,购房者并不是不知道房价目前仍然处在高位,购房者并不是不明白沉重的按揭对于未来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但在稳增长、货币政策出现实质性的宽松,各地争相对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如果再不扑向前面的臭鱼,可能永远都会失去机会。因此,相对于前两年房地产市场的疯狂,这是一种更为悲壮的选择。

  可以说,这轮所谓史上最严的调控一直在争议中坚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管理层甚至祭出了“限购”等杀伤力极为巨大的措施,决心不可谓不大。但实事求是而言,无论如何调控,除了真的遏制了房价疯狂上涨的态势,在城镇化和货币缩水等铁的事实面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从未改变购房者的房价上涨的预期。一旦宏观经济风吹草动,足以让所有持币待购的人胆战心惊。而各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更让这种预期得以强化,从而使得中国的房价成了一个和宏观经济完全唱对头戏的指标:宏观经济好,大家对政策的信心足,而宏观经济下滑,大家从来都不信任房地产调控,这几乎成了判断中国房地产走势的最准的逻辑。上半年,宏观经济出现明显下滑,2季度更是跌破8%,引发了新一轮的关于房地产调控是否放松的预期,地方政府更是在房地产政策上不断挑战底线,引发购房者的恐慌。

  房地产能不能救经济,房地产能不能稳增长,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但关键是,如果放松房地产调控,除了房地产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再次出现逆势的繁荣之外,却并不能解决很多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困难,也不会改变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如果今年放松调控,相信我们的资产负债表年底的时候不会太难看,然而,明年怎么办,后年怎么办。特别是,一旦房地产调控放松,本来打算进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资金和资源又会回流到房地产,加剧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同时,房地产巨大的“虹吸效应”势必让刺激内需的政策再次落空,面对高昂的房价,有谁会安心的去真正消费?就此而言,在目前的情况下,断无理由再次听任房地产的“臭鱼效应”再次上演,房地产的回暖,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真的不亚于一枚自杀式的炸弹,将中国进行结构调整的努力炸于无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