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印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两家公司将巩固现有在缅甸、苏丹和叙利亚合作伙伴关系,在未来共同勘探其他国家与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这是两国近年来双边合作的趋势之一,这在过去几年中慢慢地增多起来。2006年,以上两家公司就签署了初步协议,内容包括两国石油产业营销合作,以及联合进行原油、能源资源购买,以期能推动双方联合在缅甸、叙利亚和苏丹等地的勘探工作。但实际上,这些协定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最新签署的备忘录将使得两家公司能够扩大合作联合竞标油田,一同投资建设油气基础设施。最近第一个合作工程就是穿越缅甸境内,西起孟加拉湾,东至中国西南的输油管线,这条线路会见证了中印能源关系的成熟。
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不断增长的经济依存性受到了来自各自国内保护主义的质疑与冲击。虽然两国都努力想保持能源的独立性,但在现如今联系紧密的全球化世界中,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从经济上还是政治影响上,都无法单方面有效地通吃所有能源市场。印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投资子公司常务董事D.K.Saraff评价到中印合作时说:“我们应当携手起来,联合竞价,一味的高价是毫无意义的。”备忘录中还写道,将会采取更多安全措施保证竞标价格都掌控之中,最后的价格将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两家公司的合作计划将有效减轻勘探和开发成本,并且能够联手开展新能源的研发。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进口国,中国与印度都把能源来源与开发当成了头等大事。能源的可用性将是关乎两个大国经济增长最关键的限制因素。所以能源来源与可用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能源开发领域的投资,不仅限于勘探工作,还包括原油生产、购买、销售的运输环节。根据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2006年的一份亚洲能源建设研究数据,该地区大多数国家依然处于建设能源基础设施的过程,这反过来要求更高比例的GDP被用于生产和运输。研究称之为“泛亚能源体系”将会促进各国间的联系,成为世上最棒的能源体系,这对该地区的私人公司和国家来说,意味着更可靠的能源安全和更少的风险。之前中国与印度因能源资源都相对匮乏,导致两国对油气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缺乏政府层面的合作则让能源价格被哄抬,直接导致财力较小的国家无法购买到相应的资源。
2013年竣工的横跨缅甸的输油管道将是中国拓展多元化能源运输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旦这条管道投入使用,那存在的危险与回报都将分担到所经过的所有国家身上。这也是中国为多元化能源运输渠道投入的第一笔投资。目前中国超过85%的原油进口都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国内,长期以来的政治局势让这一地区情况异常复杂,使得中国耗费在原油进口安全性上的政治成本十分高昂。
能源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表明新德里和北京之间能源关系的逐步成熟,合作机会日渐增多。这次合作也为亚洲能源市场地区性融合提供了先例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特别对稳定因能源安全问题产生冲突摩擦意义重大。不过,地区性能源体系距离真正成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治角力仍然存在于中印之间。但这个协议仍旧是两国能源政策同盟之路上的重要一步。两国之间广泛的合作基础已经铺下,也可能为其他经济体之间未来合作提供以一种模式。如要进一步走下去,中国与印度需要调和各自外交策略,以及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种种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