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银行业准备金率水平接近20%,在金融史上,此前只有韩国银行业有过如此高的准备金率水平。这是主要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体制的结果。因为美元贬值不可避免引发资金大规模流入,从贸易账户到资本账户下想方设法流进中国套利。央行为防止通胀失控,只得上调准备金率冻结银行资金。一旦美元走强,资金流出,央行就应开闸放水。
但这套逻辑用了加准备金率的一半,另一半却没落实,那就是外汇占款减少,甚至资金流出,央行就应大规模降低准备金率来放水。现实情况在在显示有这个必要:央行14日更新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达256575.17亿元人民币,较上月净减少38.2亿元。今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2988.16亿元的增量和去年同期23081.06亿元的增量相比较,只是去年同期的13%,也就是说,前7个月的增量同比下降达八成以上。资金流入放缓已在多重数据中有所体现。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二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2012年二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9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含净误差与遗漏)714亿美元。继去年四季度之后,今年二季度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再现逆差。
去年至今年5月份为止,中国央行只下调三次准备金率,每次0.5%的水平。在7月份CPI同比增幅降至2%以下,同时PPI出现通缩之际,再维持目前银行业18%-20%的准备金率,显然有问题。企业承受紧缩力度已经到了极限:根据WIND的统计,在已公布中报的516家上市公司中,356家企业的坏账准备有所升高,占统计企业总数的69%,持平的有33家,坏账准备减少的为25%。事实上,局部区域的不良贷款已有所爆发。温州银监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81.4亿元,较年初翻了一倍多。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6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随着银行中报逐渐披露,估计还会有更多的坏账暴露。企业的应收账款在不断增加。根据WIND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410家企业的应收账款为1423亿,去年末该数据为1036亿元,增幅达37%。值得关注的是,有323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占统计企业数的79%。
如果在通胀有失控危险之时,央行的紧缩措施是可取的,但目前通胀回落,紧缩货币的前提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这时仍让企业承受紧缩之苦,显然没必要。再不改弦更张,后果堪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