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在线 国信在线
北京国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邮箱登录: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信在线首页
业务介绍 中心概况 数据库 公共政策研究 市场竞争情报 案例介绍 国信客户 人才招聘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验证码
重点要情
危机情报 危机情报
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图书开发 图书开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者研讨 >> 文章页
马光远:腾中收购悍马 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吗?
2009-06-11 14:18:3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gaohui 阅读次数:888

    腾中重工是谁?在北京时间6月3日之前,知道者恐怕寥寥,而6月3日,一则关于美国悍马品牌被中国一家民营企业收购的消息,让腾中重工一时名满天下。
  尽管双方目前还只是签署了一个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谅解备忘录,但已经引起了全球媒体的狂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通用就到处为悍马寻找买家,响应者无几。日德韩等汽车生产大国对悍马更是毫无兴趣,潜在的购买者,要么是阿拉伯石油国,要么就是“金砖四国”的买家。最终选择中国,对于因尺寸太大、油耗太高,饱受诟病的悍马而言,的确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暴富的大款,炫耀的文化,和潜在的消费群体,这一切都构成悍马生存的肥沃土壤。抛却喧嚣和细节,笔者发现,这简直是一起莫名其妙的收购:
  首先,这是一起跨国联姻,女一号来自身世显赫的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商,而男一号腾中重工,一个2005年成立的名不见经传的厂家,主要生产路桥、建筑机械及能源等设备,也生产车,但生产的是大中型载重货车、自卸车、挂车、拖车、混凝土运输搅拌车、大型油罐车、油料运输槽车等特种车辆。因此,悍马“下嫁”腾中,有点童话的味道。虽说通用破产,悍马凤凰不如鸡,但只要价钱合适,在全球最终找一个汽车制造商接手并非难事,况且有中国汽车商家如吉利、长丰等也表现出了兴趣。
  其次,仔细分析一下交易的细节,全球的媒体好像都在说腾中“收购”了悍马。其实,从交易的条款看,腾中只是获得了“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这和收购悍马品牌是两码事,和获得悍马的生产技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腾中要安排关键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要承续与悍马经销网络相关的现行的经销商合约,要保证3000名高薪的工作人员岗位,还要保证研发的投资和悍马技术的改进。至于最关键的悍马的总装、部件和材料供应的长期合同,则属于未确定事项。通用特别声明,悍马的总部和生产仍然会在美国本土。就交易的条款看,腾中非但不能说已经收购了“悍马”,充其量只是得到了一个安慰性的“悍毛”而已。
  第三,对于最关键的交易价格问题,双方心照不宣地没有公开。而这显然是交易成败的关键环节。去年通用兜售悍马的时候,曾经认为悍马价值在5亿美元,而今这个价格早已大幅缩水,投资者忌讳的不仅仅是悍马的大马力高耗能,更是通用一屁股的债务。腾中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一说是1亿美元,另一说是5亿美元。如果是1亿美金,起码不是很离谱,而如果是5亿美金,等于又是一个冤大头。4月份,国际市场对悍马品牌的评估价没有超过1亿美金的。
  就目前的信息来看,以上三点并购的关键要素:谁并购,并购了什么,以什么价格并购,都是雾里看花,使得这桩并购让人越琢磨越不对劲。笔者相信,腾中收购悍马一旦成功,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短期而言,在财务上没有任何问题。世界豪华车都来抢占中国市场,国内大款们对悍马等炫耀性品牌的偏爱,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
  然而,这样的收购,真的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关吗?虽然腾中收购的是悍马,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起和中国汽车产业无关的收购。悍马乃至通用轰然倒下的主要原因,就是以悍马为代表的高能耗、大马力被市场淘汰的结果。悍马就是史前的恐龙,在节能的时代,它唯一的命运就是覆亡。对于石油进口依赖度和路面拥挤的中国而言,悍马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威力的余地。悍马和中国倡导节能的理念格格不入,也与中国汽车业的未来没有任何关系。
  对于如此怪异的收购,笔者凭直觉判断这不应该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后面不排除有权力部门做推手,甚至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美国汽车业覆亡的今天,全球汽车业的版图肯定要重新划分,此时可以研究收购一些符合汽车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和品牌,特别是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但收购悍马这个明显与汽车产业潮流背道而驰的品牌,绝对不能成为中国汽车业争相效仿的举动。中国汽车业要改变在国际上的加工车间的版图,不是收购美国落后的产能,中国汽车业的重点应是发展新能源、环保型汽车,这是全球汽车业未来的制高点,大家的起跑线一样,而不是复制美国失败的模式。
    我真的宁可相信这只是一场宣传的盛宴,从宣传的视角看,腾中的炒作无疑非常成功。但是仔细想想,悍马不过是通用一个最“毒”的被剥离资产,日韩车企无人敢染指,我们即使当宝贝拿回来,也没有任何炫耀的必要,是福是祸,还真说不清楚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合作客户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卫生部 铁道部 农业部 外交部 工信部 人保部 司法部 民政部  银监会 保监会 全国政协 国家统计局 国家质检总局 药监局 海关总署 国税总局 团中央 国资委 中央党校 北京市委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人大 北京市发改委 浙江政府 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国家电网 中国银行 中海油 中石化 中石油 审计署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2012 国信在线(北京)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09031571号-1 北京网监备案号:1101051464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40号 联系电话:010-64377788
国信业务:国信报告 国信数据 国信每日 国信咨询 国信项目 国信研究   如果您的网速较慢,请点这里:国信在线电信 国信在线网通 国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