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宏观经济数据,透视数据合理逻辑,揭示数据潜藏矛盾,明晰经济深层内涵,是数据挖掘之要义所在。
继新增贷款落差较大之后,7月用电量指标增幅远不及预期,也加重了国人对经济的担忧,原本指望在货币刺激之下,经济能形成探底企稳之势,现在看来这种主观的乐观预期要落空了。经济未来能否软着陆,更多取决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决定能力将降低,诸多不确定的未知变量将左右微妙阶段的经济动向。此时,我们需要更密切跟踪数据的变化方向。
今年7月气候一反常态,居然南旱北涝。为了抗旱保粮,农田电力灌溉,农用电力大增。然而,7月实际用电量数据同比仅增长4.5%,增幅只是略高于最差数据4月的3.7%,远低于前几年两位数的增长水平,更远未达到人们预期的增长幅度。要知道,恰好是6月至7月的短短28天内,央行连续两次不对称性降低利率,那理该有经济下滑之势被回转到正常运行轨道上来的刺激结果,并带动工业用电量指标V形反转向均值回归。现在,民用和农用两股力量加强的合力,都未能带动用电力总量大幅增长,笔者判断,问题很可能出在工业用电量,一种最合理的解释是,工业用电量不仅未能随降息高增长,实际上是逆向向下运行,环比和同比都下降的概率大,不排除局部地区大幅度下降的可能。
考察大型发电公司供电策略,综合分析电煤库存数据,都比较有力地佐证了用电量增长乏力的状况。秦皇岛煤码头电煤堆积如山,5500大卡优质煤库存降幅微弱,电厂用煤需求增加不明显,虽然比6月的最低谷有所改善,但去库存的作用还是很有限。据报道,一些大型发电企业都不愿意使用高成本的火力发电设备,只愿意使用超低成本的水力发电设施,比如像三峡电厂就尽量利用汛期满负荷发电。这说明工业对电力的需求还在降低,经济还没有从相对萧条中振兴起来,经济下滑未见实质性好转。
其实,早在用电量数据公布之前,央行新增贷款数据也出现异常,似乎暗示经济实现低位回转在资金顺畅存贷方面遇到了困难,这样多种数据非常态共鸣其逻辑相互印证的意义就更大。7月新增贷款只相当于6月的58.72%,说明经济活动对信贷的需求明显萎缩,当然缺少了流动性和周转率,经济活跃程度在显著地降低。
经济的微观细胞是成千上万的企业,他们的选择和判断是经济的缩影。大企业要是对经济的前景心存疑虑,处心积虑地高积累过冬,那小企业因受制于高库存资源占用的压力,不仅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逐利动机,反而会断臂求生限制产能在最低维持低水平上,一升一降作用相互抵消。用电量增幅水平低、新增贷款数量增长低、上游原材料去库存降幅低、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奇低,就反映了这种经济运行态势。
确实,在经济前景不明时,与其大胆创业、甘冒风险,不如守好基业、确保生存。大概这是最为务实的策略,既可规避承受突如其来的风险,也不至于让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遭受灭顶之灾。企业家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开始重新审视信贷,审慎看待这个金苹果诱人的光芒,不再疯狂地对其顶礼膜拜,也不再把“多多益善”信奉为天条。试想,连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央企,国资委都提醒他们贮备粮食,做好三至五年过冬的准备,那些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还能不选择看家守业?新增信贷投放总量怎能不下降呢?
尽管金融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姿态,但政策暖风吹拂到中小企业额头,还有一段路程。因为金融机构在经济低迷阶段,不大会选择企业和企业家,而更愿意追逐高安全边界高利润的资产。政策执行前端的那些商业银行,总以追逐利润和本金安全为首要条件,而以这个标准来决定贷款投向,贷款最好的流向就是个人住房按揭。于是大家可以看到8月上半月相比同期新增的200亿贷款,绝大多数流向了住房按揭,成为房价上涨的金融推手。
分析到这里,经济的真实图景就比较清晰了。不过,笔者还想继续做些延伸分析。经济相对低迷,势必将传导、波及股市。如果股市在关键点位徘徊,显示方向不明朗,趋势陷入摇摆,那么跳出“三界”看“五行”,看清楚宏观经济的走势,将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不错,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能敏感地捕捉经济信号,也能反映经济运行态势。沪深股市7月底触及2100点,8月中旬反弹之后两度回到这个位置,一时间,“钻石底”、“玫瑰底”之论众说纷纭。依笔者看来,这个位置既没有钻石的坚硬支撑,也没有玫瑰的芬芳未来,充其量就是个玻璃底,看似亮晶晶很诱人,却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既然经济没有在二季度实现软着陆,那么股市二次探底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既然经济实现软着陆的乐观预期,并没有获得数据强有力的支持,那么股市形成所谓“钻石底”的地质条件就不具备。既然经济见底的期限估计要向后漂移,那么股市形成真正的底部就还需时日。不过,笔者判断,经济的漂移时间不会太久,从时间周期推算,可能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混沌期。这将直接影响资本市场后半年的走势。
沪市2100点轻易被击破,说明这个点位不破不立,但破了之后能否立,既不完全取决于市场因素,也不由浅层次的技术因素决定,而由宏观经济深刻的变动方向所决定。根源还在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主要看两大因素博弈的结果,看经济能不能重新释放出创造的活力,促使恶化因素逐渐减弱,推动向好因素不断增强,最终抑制下滑的步伐,避免陷入加速恶化的泥潭。若果真如此,则资本市场在三季度中后期探明底部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