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批准的重大项目,总额高达7万亿。不必担心,7万亿投资有名无实。
政府主导投资最重要的是资金来源,富政府拥有巨额资金,维持着对银行的控制力,可以轻松推出大规模投资政策。政府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时代已经过去,由于经济处于非景气周期导致税收收入下降,由于抑制房地产泡沫,导致上半年以土地收入为主的预算内地方政府基金大幅下降。
9月13日,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18729亿元,同比减少5225亿元,下降21.8%,主要是土地出让成交额大幅下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579亿元,同比减少5493亿元,下降26.1%。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16933亿元,同比减少3245亿元,下降16.1%,主要是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14731亿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11478亿元,占土地出让收入的74%左右),同比减少3609亿元,下降19.7%。
土地收入下降,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土地套现模式受到阻碍,以往通过土地扩大投资被釜底抽薪,大规模投资所需要的资本金也就成为。当然,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过为限购隐性松绑等手段推高房地产价格,8月份的土地收入上升就是证明。但这与土地套现模式刚起步时的大张旗鼓、土地收入几何级数上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作为理性政府,眼看房地产泡沫岌岌可危,绝不会无动于衷,房地产市场保持高压态势预调微调已成常态;其次土地套现成本大幅上升,一线城市中心的拆迁费已经高达每平方米3万元左右,其他地区强行拆迁导致社会成本上升,最终依然会反应在政府的支出中;第三,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不仅成本高,并且通常由地方财政背书,不可能持久。
除了30%的资本金以外,按照批准项目的出资来源,其他资金主要由银行贷款提供,但银行已经变得越来越谨慎,并没有实质放松的征兆。8月新增信贷7039亿元,同比多增1555亿元,虽然高于市场预期,但结构显示投资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减去同业代付等表外转表内因素后,贷款并没有增长,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回落,所谓投资高峰期名至而实未归。
在现有的贷款结构中,出现谨慎的新趋势:中长期贷款比重上升到40.6%,其中主要是居民贷款的贡献,这可能与二季度以来房地产的持续回暖有关。非房地产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项目,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仅增加1203亿元,低于票据融资111亿元,增长总体乏力。
与房地产一样,银行不断通过短期票据进行预调微调,在外汇占款发展模式结束后,银行没有以再贷款的方式大规模投放基础货币。一个谨慎的央行,必然伴随着谨慎的投资市场,一个谨慎的央行必然让疯狂的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正常。
资金来源另一个最重要的来源是民间资金。与1997年大规模吸引外资不同(当年吸引外资644亿美元),目前外资流入趋于平稳,主要通过吸纳民间资金进入投资领域,通过地方债、信托等方式进入地方投融资平台。今年上半年共发行356款投向为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718.95亿元,规模同比增长116.02%;6月-8月份共发行了70多款应收账款类财产权信托,实际募资规模达272亿元,其中85%的交易对手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可以预计,800亿左右的资金完全不敷所用,地方政府多数项目依然无米下炊。
从整体固定资金投资看,2012年1月-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795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1月-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虽然地方政府不断发出英雄帖,但拥有净资产的人难忘在煤炭等行业被扫地出门的惨像,对于未来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权、收益权抱持怀疑态度,不指望获得公平待遇,因此目前十分谨慎。
大型项目只有找到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投资模式才能有出路,无论是否愿意,尊重市场与投资者的意愿成为必须,除非我们愿意推高危险的货币与房地产泡沫。
中国的房地产黄金十年过去了,央行大规模发放货币的十年过去了,意味着,中国大规模的投资时代受到了刚性约束。我们留恋以往的温度,但留恋的主体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