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中国的‘北上广’人口聚集程度还远远不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近日语出惊人,引起舆论热议。在他看来,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能更好地拉动乡镇地区经济发展,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密”的城市化发展更符合中国国情。
诚然,在“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工作,确实有一些民众能获取一个比二三线城市相对高的收入,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也令无数人望而却步,最终选择“逃离”。美国美世咨询公司曾公布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排行榜,“北上广”均进入前五十名。
而一部分留下来打拼的人,要面对生活压力。自2008年起,连续5年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北上广”无一次名列前茅。
城市之大,不仅仅在于其有区别于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口吞吐能力,更在于其能给在此生存的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人们获得较高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海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也表明,若能凭借人才集聚效应和产业错位发展,让城市良性“壮大”并形成特大都市圈,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城市发展方式值得提倡;但一味只靠增多人口数字而不考虑城市本身的吸纳能力的做法,则不可取。
北京、上海、广州人口目前皆超千万,从数量意义上来说,给予其超级大城市的头衔理所应当,然而,准备在这些超级大城市中的较长时间或终生停留的人们是否能幸福地留守,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还需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庞大的人口数量与数量扩大之后的现实落差,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尤其是超级大城市发展道路上一个凸显的矛盾。
矛盾的化解,需要将压力分散,让超级大城市“瘦身”,让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相适应。中国多年的城市化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牺牲“三农”利益片面强调城市化,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而忽视城市化质量的非持续性发展道路不可取。
事实上,执政当局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年发布的“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特大城市要合理限制人口规模,大中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发挥吸纳人口的重要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需要放宽人口落户条件。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十二五”期间,中国准备将城镇化率“保守”推进。降低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更是前行的指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