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在台湾先后召开两场两岸金融和产业的高层次、大规模的交流研讨会,标志着两岸仍然本着交流往来的互动主轴,朝良性方向发展,两岸关系在既有基础上迈入新页,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首先,是20、21日两天在台北召开的第17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长达17年不间断的举行,大陆领衔的团长层级高达人行副行长,可见大陆对此项交流的重视。
然而,这近20年的两岸金融交流,却伴随着彼此明显的消长变化:大陆金融的改革与进步,令举世一新耳目,四大国营银行已成为规模占全球排名前段的大型银行。今年的主题则环绕在两岸签定货币清算协议后的机运。
其次,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则于21、22日接续登场。这个论坛是由两岸来举办,配合政府主导的智库等学术研究机构。参与人数与前述金融研讨会相当,各有200多人,因此这两场研讨会的规模与规格都值得重视。
两岸产业的交流互动,过去大多是在生产要素价格原存有差异,进而形成要素的自然流动与产业分工。在过去,大陆采顺势而为的策略,造成对台湾资金强大而致命的吸引力,同时也充分利用大陆的劳力,开发大陆的土地,培养起大陆强大赚汇能力的加工出口产业。
反馈台湾的就是这种类型台商的续存能力。然而,当大陆出口制造能力强大后,台商反而多了个强劲对手,再加上相对要素价格翻转,两岸产业合作的确走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需要在策略上作大调整。
这主要包括两岸可以共同分享的产业,必须摒除没有秩序的扩张,结果反而带来惨烈竞争及价格崩跌。因此,两岸应该在可以合作的领域,透过必要的整合,尤其是更多的资本合作安排,化敌为友、共创品牌、共同研发、共同营销,有了这些深层合作,才能在共享、共利的基础上,走出两岸产业合作的另一番境界。
如果能够利用台湾要加大开放陆资入台的政策,鼓励陆企和台商合资进军全球;或以朝向主导全球产业的雄心和企图,来建构两岸共同的产业链及生态系,应该是两岸下一个阶段、下一个世代的产业观。
如果把这两场研讨会的主题串连起来,两岸共同研商来培植世界级的投资银行,以共同促进两岸产业的合作和升级,那么这种战略层次及视野,也才能使两岸摆脱为别人代工、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困境,这是两岸中国人应共同思考的策略。
|